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攻击机 (第14/15页)
空中加油机从英国辗转奔袭到利比亚,往返飞行超过10000千米,成功实施了教科书式完美无缺的“黄金峡谷”轰炸行动。整个计划之所以如此顺利,还要归功于美国在行动前使用f/a-18对利比亚雷达站的成功摧毁。 早在机群出发之前,美军的“珊瑚海”和“美国”号两艘航母已经抵达了利比亚沿海地区,上面部署了f/a-18战斗/攻击机以及a-6、a-7攻击机。在f-111等主攻机群发起正式轰炸之前的6分钟,f/a-18等舰载机分成2个编队已经飞往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防空雷达站。它们携带的是专门用来对付雷达站的“百舌鸟”和“哈姆”高速反辐射空地导弹,飞行速度达到3马赫,能不断接收敌方雷达站发出的电磁辐射,从而引导导弹自动飞向目标并进行摧毁。 f/a-18先是以60米超低空贴着海面飞行,避开雷达的监控,在接近目标时,故意将飞机提升至150米高度,这时候,只要正常执勤的利比亚雷达都会发现敌机来袭。然而,当利比亚防空人员发现入侵编队的时候,数十枚“百舌鸟”和“哈姆”导弹也冲着自己飞了过来。 利比亚人立刻明白自己已经落入了美军的圈套,匆忙更换雷达频率,试图通过跳频躲过美国的导弹。然而,美国的新型“哈姆”导弹装有专门用来跟踪跳频的装置,连利比亚的“萨姆”防空导弹制导雷达的频率也在美国的掌握之中,结果,利比亚防空雷达和导弹制导雷达的跳频无济于事,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共5座雷达站被摧毁。见此惨状,其他一些雷达站被迫关闭,利比亚防控体系基本瘫痪,“黄金峡谷”的轰炸机大部队可以放心大胆地行动了。 此时,吹响这次大战前奏的f/a-18“大黄蜂”刚形成作战能力不久。而一个月前首次战场亮相,是在同样针对利比亚的“草原烈火”行动中利用“哈姆”反辐射导弹打击利比亚的萨姆导弹基地。 与时俱进 f/a-18能在近30年的服役时间里长盛不衰的另一个法宝是它的与时俱进。从首款f/a-18a“大黄蜂”开始,f/a-18就不断地改进改型,不断吸纳美国更先进的航空技术,先后发展了f/a-18c/d“夜攻大黄蜂”、f/a-18e/f“超级大黄蜂”、f/a-18g“咆哮者”、f/a-18i“沉默大黄蜂”等。 到了f/a-18e/f,飞机继续保持了出色的机动性和近距离空战性能,但体型变得更大,动力装置、载油量和作战半径进一步提升,最大起飞重量从23.6吨的中型战斗/攻击机水平上升到近30吨的重型战斗/攻击机水平。此外,飞机换装了更先进的航电系统,增加了两个外挂点,可执行的任务更为多样化。更重要的是,f/a-18e/f的制造工艺非常先进,虽然尺寸大了约25%,但零部件数量却少了42%,大幅降低了生产保障费用。仅所需维修人数就是海军其他飞机的一半以下,维护成本低得可观。 同时,f/a-18e/f还进行了诸多巧妙设计,具备了优异的隐身能力。例如,在座舱玻璃上镀有铟锡氧化物薄膜,使雷达波或激光能量不能穿透座舱盖到达座舱内部的各种平面;进气口截面有一定前掠角,迎面射入的雷达信号能直接进入发动机并被直接反射出来;将天线完全收入天线罩内,去掉了天线驱动系统,并将起落架舱门改为小圆面舱门,大大减小了雷达反射面。f/a-18e/f雷达波反射面积仅有1.1平方米,仅为f/a-18c/d的十分之一,与f-16相当。 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f/a-18e/f首次随航母出征,但成为了最繁忙的战机之一。人们经常可以从新闻画面中看到该机从航母上弹射起飞的景象(多数为战前适应性训练)。f/a-18e/f不仅忙于空战和对地攻击,还完成了很多“不可思议”的特种任务。例如,3月24日,一架f/a-18e/f在纳西里耶上空利用自己携带的空中加油吊舱为一架武装直升机实施了空中加油;3月26日,f/a-18e/f凭借着雷神公司为其量身打造的先进战术前视红外吊舱,冒着猛烈的沙尘暴起飞攻击,而此时缺少该吊舱的f-16、f-117等战机均无法执行任务。f/a-18e/f在这次战争中的优异表现为其赢得了“倒萨先锋”、“杀人蜂”的美誉。 由此可见,新时代的“大黄蜂”真正实现了全天候、超音速、多用途,各型产量已经超过1400架,不仅在这些年来的美国海外作战任务中一直担当着主战先锋,还先后出口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科威特、芬兰、西班牙等国,成为军火市场上的宠儿。“大黄蜂”的“经济适用”屡次战胜了美国新机研制方案的风险与成本,大有霸占美军航母之势。据报道,“大黄蜂”将一直飞到2025年。 3.11 法国“超军旗”:以小博大的奇兵 提到现代舰载攻击机,除了美国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