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军用飞机战史风云录_第3章 攻击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攻击机 (第13/15页)

来,伊拉克空军干脆将飞机全部放在掩蔽库里,避免升空拦截可能造成的损失,因此,多国部队不得不把攻击重点从跑道转移到飞机掩蔽库。为此,英国还专门调来“掠夺者”攻击机作为激光照射器,由“狂风”发射激光制导炸弹实施攻击,终于取得了较好战果。376个坚固的飞机掩蔽库被摧毁,137架伊拉克飞机被迫逃亡伊朗。

    虽然“狂风”与当时的美苏同类战机还是有所差距,但毕竟形成了一种与美苏相似的空中打击力量,对于并不处在风口浪尖的西欧国家来说也算够用,因此一直兢兢业业地担任着空中突击手的角色。海湾战争以后,“狂风”还参加了波黑内战、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诸多军事行动,立下了赫赫战功。2014年9月26日,英国皇家空军多架“狂风”使用激光制导炸弹,打击了叙利亚境内的isis极端武装。11月,意大利也派出“狂风”加入到美国主导的多国联盟,对isis实施打击。

    超低空突防

    “超低空突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轰炸机、攻击机甚至歼击机中,与一度崇尚的高空高速背道而驰,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日益完善的防空防空系统使得中空进入敌方领空的飞机很难逃过雷达的眼睛和导弹的追击,而过高的飞行高度(如1.5万米以上)又难以对地面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由于地球曲率作用和地面高低不平等因素,常规雷达很难探测到海拔100米以下的飞机,因此,超低空突防可以“较为安全”地潜入目标地区执行作战任务。然而,超低空突防不仅油耗较大,速度较慢,很容易受到地面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且往往又在夜间进行,对飞机性能和飞行员技术要求都很高。目前各国也在大力研制低空雷达来弥补低海拔的探测死角。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超低空突防的“狂风”攻击机反倒成了损失最重的飞机,并不是因为“狂风”的性能问题或是伊拉克的火力问题,更多的是多国部队强大的电子战系统几乎破坏了伊拉克的导弹防空体系,使得中空飞行的安全性大大提升。这其实是在战场上很难复制的特殊环境,所以不能因此责怪“狂风”。

    3.10 海空先锋f/a-18“大黄蜂”

    f/a-18“大黄蜂”是与f-15、f-16几乎同时发展的一种舰载型攻击机。它设计合理,与时俱进,到了30年后的今天,已经衍生出一个庞大的“大黄蜂”家族,成为最为活跃的战机之一。

    舰载万能机

    f/a-18幸运地来源于一次失败的竞标。20世纪70年代,美国以f-4为代表的二代战机逐渐落伍,从而诞生了三代战机—重型的f-15和轻型的f-16。其中,通用动力公司的f-16是在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作战能力强、价格低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方案”竞标中胜出的,其主要竞争对手是诺斯罗普公司的y-17。两种飞机都制造了原型机,但经过1年的试飞,y-17方案败北。不久,美国海军提出了舰载机计划,并且不打算重新研制,准备从f-16和y-17方案中直接选一个。这一次,y-17取得了胜利,具有丰富海军飞机制造经验的麦道公司也加入其中,推出了f/a-18“大黄蜂”舰载战斗/攻击机。该机1980年5月开始交付,1983年开始担负作战任务,很快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美军主力舰载机。

    总的来说,f/a-18虽没有什么极度炫目的地方,但它凝聚了美国最成熟好用、可靠稳定的航空电子技术,充分考虑了舰载机的实际需求,非常具有实用性。

    f/a-18停在舰上时外翼可以折叠,翼展由11.4米降至8.4米,有效节约航母甲板空间;前起落架上设有用来弹射起飞的牵引把,后机身下部装有着舰用的拦阻钩,适应航母短距降落的需要;机头右侧上方设有可收藏的空中加油管,可根据需要增加航程。

    f/a-18具有功能多样且数量惊人的外挂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挂载方式,成就了其身兼数职的“万能机”角色。它的机腹和两侧机翼上共有9个外挂架,载弹量高达14吨。其中,机身中心线的挂架可挂副油箱或武器,一对翼尖挂架可挂载空空导弹,一对外翼挂架可挂空空导弹或空地导弹,一对内翼挂架可挂载油箱或空地武器,发动机短舱下2个挂架可挂载导弹、激光跟踪器、照相机、红外探测吊舱等。此外,机头还配有1门备弹570发的20毫米六管航炮,总体火力系统相当强大。

    此外,f/a-18非常重视操作性、稳定性,机体寿命设计值高达6000小时,可完成2000次弹射起飞和拦阻着陆,维修成本低廉,深受飞行员的好评,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经济适用机”。

    助攻利比亚

    1986年4月14日,美国动用了24架f-111轰炸机、5架ef-111“大鸦”式电子干扰机以及30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