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 代理人  (第2/4页)
但是就是没有大铁矿和煤矿。    即便是有铁矿和煤矿,他们的钢铁冶炼技术也远不足融化钢铁,只能通过进口来得到铁器。    不管是刀剑,还是长矛,甚至包括切菜的菜刀,匕首,镰刀,他们都需要进口。    朱瞻基当然知道在苏门答腊岛,在婆罗洲就有铁矿和煤矿,但是他不会告诉这些人的。    确定下来了要扶持的人选,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派人出面拉拢。    这件事最合适的人选是黄渊,但是面对自己人黄渊出面合适。面对他“国”的一个王子,黄渊的职位还是有点低了。    要是这个督马含不知道黄渊的前途远大,看到大明派一个小官员跟他谈,还以为朱瞻基看不起他呢。    内侍这边,不管是王景弘还是金阔级别都足够了。但是他们是内侍,又不像郑和一样得到皇帝授权,有通使之权,让他们这些内侍出面,只会让文臣们抓住把柄,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文官首领,礼部右尚书金纯这个老家伙朱瞻基一直摸不透底,他对朱瞻基的任何命令都执行的很好,从来不拖后腿,但是总喜欢问的一清二楚,什么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像在吕宋岛设立吕宋府,封许柴佬为吕宋府知府,然后委任官员辅佐许柴佬将官府的管理框架支起来。没有他的帮助,根本不可能几天之内就把一切工作都安排好。    而许柴佬得到老家伙的帮助,把自己手头上的人力物力都告诉了他,只用了两天的时间,他就把许柴佬手底下的几千人,按照不同的能力,分派了各项工作。    然后又从随行的文人里面,挑选了二十多人,将府衙的职能担当起来,有经过三天的观察,调整,就把一切都弄得理理顺顺。    这随便换一个人,都不可能有他做的好,包括朱瞻基自己都不行。    许柴佬这件事好歹一开始就有定论,朱瞻基说服了朱棣,朱棣也不在乎在海外封一个实权知府。    朱棣同意了,吏部这里肯定就没有障碍。官袍是现成的,官印刻一个就好了。    金纯对这种既定事实的事情当然不会反对,所以用心做事。    但是笼络督马含这件事是朱瞻基的个人行为,想要金纯帮忙,就必须要把一切前因后果都告诉他。而朱瞻基并不想在他面前留下一个工于心计的印象,而且扶持一家,挑起战争,金纯这个老顽固也不一定会同意。    考虑了一番,朱瞻基决定让解缙来办这件事。    解缙现在虽然官职不显,但是要说大明朝在境外比较有名的名人里面,他最少要排在前十。    他是大明朝有名的大才子,许多外国的百姓,不知道吏部尚书是谁,但是绝对听过解缙的大名。    而且他也是朱瞻基一直都“尊敬”的老师,以后朱瞻基当了皇帝,他可就是帝师。    只要知道他大名的人都知道,他现在官职不显,是朱棣故意压制,留到以后辅佐朱瞻基的。    等朱瞻基登基,即使不可能直接担任太师,一部尚书也是跑不了的。    当朱瞻基把这件事跟解缙一说,解缙二话不说,立即就答应了下来。    他这个人性格虽然有缺陷,但是能力还是有的。属于情商比较低,智商却非常高的那个类型。    勾心斗角他不行,安排一件事给他做,他肯定不会坏了事    何况,他还有一个精明能干的侄儿,一个做事靠谱的儿子帮他。    朱瞻基不相信,以他的名望出马,这件事他还能做不好。    来到霍洛岛两天,朱瞻基一直在忙于应酬。虽然苏禄国的所谓王爷,官员,不过是跟部落首领,部落长老一样的职位,但是他们毕竟控制着几百个小岛,将近两百万百姓的大型势力。    想要控制整个南洋的各大势力,每一家都不能疏忽,因为在任何一地的相关决策,都会有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地区。    朱瞻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态度,他虽然依旧摆着大明皇孙的架子,但是在态度上,却主要以亲和为主。    至于架子,那都是内侍,礼部的官员们,自然而然地架起来的。    这些南洋的土人也就认这一点,真要没有一点架子,那是丢了大明的脸面。    就比如,几十个御厨用精湛的手艺,做出了十几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根本不用显摆,这些美味佳肴就让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土人们觉得白活了。那精美的瓷器,讲究的礼仪,都让这些土包子自惭形秽。    一切都自然而然地让他们感觉到了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