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7章 皇上的新衣  (第2/2页)
时候,一年一个样。    贫穷人家的的孩子,一年一度都得添置一两件新衣裳,让孩子高兴高兴,再穷不能穷孩子嘛。    皇上就更不用说了,当然要添置新衣。    年年如此。    不仅要添置,而且名堂还多:上朝时的龙袍、经筵时的章服,和平时穿的衣服不能一样吧?还有每年都得祭祀,冠冕又不同吧?    但无论哪种,统称“龙衣”。    “龙衣”的造价可不一般。    还记得去年经筵,冯保预算一套衣服多少钱吧?镶金缀玉,三万两。今年这个预算,又是他在做。    要为皇上添置多少套龙衣呢?总共二十八套。    每套按两万两银子计算,需要五十八万;加上其它与之相匹配的各项开支,冯保列了一份制造清单,共需要耗费七十八万两。    朱翊钧对钱压根儿没啥概念,又是个孩子,一听说冯保要为自己添置新衣裳,当然高兴,御笔一挥,颁旨允行。    可这个钱由谁来出呢?    去年太仓银告罄,胡椒苏木折俸闹得沸沸扬扬,死了一些人倒下一批官儿,不过总算折腾过去了。在户部尚书王国光的努力下,国库逐渐有了盈余。    但这个七十八万两不归户部。    明清两朝,皇室专门在江南设置了织造局。    明朝,在杭州、苏州、松江(上海)设了三个织造局,归内廷管辖。其中,杭州制造局主要负责为皇上制造龙衣。    历来的规矩:内廷织造局用银,一半归皇室,也就是皇上自己出钱;另一半归工部拨给。    也不知道这个政策当时谁定的,工部其实是个清水衙门,并且每年都需要治理河漕,这笔开支不小。    总之一个字:穷。    摊在工部头上,接近四十万两。    此时的工部尚书,依然是三朝元老朱衡。接到这个通知,一脸的不高兴,实在是拿不出钱。并且这个数字很吓人,卧槽,二十几件衣服要七十八万两银子?    没见过这么要钱的。    朱衡当即找张居正理论。    新皇登基第一年,龙衣肯定是要做的,这个没得商量,唯一可商量的就是钱的数目。    张居正也一直怀疑织造局用银的虚报成分。    只是上任之初,将全部心思都放在政治改革上,没来得及管经济上的事儿。此刻被朱衡“告状”,当时就留了一心。    想着国家赋税有限,这些年都是入不敷出,户部尚书王国光恨不得将一个子儿掰成几瓣儿花。可内廷太监却不知银子的难,一有机会便张开血盆大口。    张居正有心杀一杀!    但万事需要讲证据,不能盲目。一件龙衣,到底要花多少银子?    京城的官儿,包括张居正自己,心里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想着去年经筵,衣服造价砍掉一半儿,还不照样做出来了?说明这里面的水分很大,有可操作的空间。    有理有据,才好杀。    决心要查,查清楚一件龙衣到底造价多少。    但是制造龙衣,请银七十八万两是冯保提出来的。若贸然明察恐怕会遭到抵制,查的时候更会遇到掣肘、隐瞒,而且公然与冯保作对也非明智之举。    只能暗查。    将事情摸清楚之后,再来说话,那就不怕了。    于是,张居正想到了水墨恒。    这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要绕开内廷。冯保控制的不仅仅是内廷,还有东厂,要知道南方照样有东厂的特务。    所以,除了水墨恒,张居正再也想不到还有谁更合适。那就意味着,要请水墨恒去一趟江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