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华夏_第三百九十七章 借着园工修铁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七章 借着园工修铁路 (第2/3页)

项准备工作开始后,使各地相关的手工匠人都有了额外的工作和收入。而“天地一家春”等园工的兴建,不但促成了铁路这一新兴事物在中国生根,还给北京郊外大量的穷苦旗民找到了工作,“赖以为食者十余万人”,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底层的民众是从中得到了不小的收益的。

    后人评价说,仅就促成发展铁路一项,便可以说是这场庆典的最大意义所在!

    同治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农历),太后万寿第二日。

    张佩纶坐在张灯结彩的小火轮车车厢内,打量着周围,饶是他平日里镇定自持,轻易不假于颜色,此时此刻,他的脸上也和诸多一同乘车的官员们一样,写满了惊愕。

    今天是他们这些言官们为皇太后祝寿的日子。

    但是令言官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前往“天地一家春”贺寿并接受赐宴时。他们竟然看到了令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东西!

    火车!

    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火车这种被他们视为洪水猛兽万分痛恨的事物,竟然神不知鬼不觉的出现在了京城!

    而今天要他们乘火车前往圆明园“天地一家春”贺寿,张佩纶感觉,似乎是皇太后有意要给他们这些言官一个提醒儿!

    或者说是警告。

    甚至可以说是折辱。

    现在,不光是张佩纶有这样的感觉,大多数上了车的清流言官们,脸上都有一丝愤然之色。

    可他们还偏偏不敢不坐。

    君赐不可违!这个道理,他们这些个饱读圣贤书的,当然再清楚不过了。

    此时的宝廷和黄体芳。气乎乎的坐在那里,小声的交谈着。

    “回头我便上折子参他!这一次我定要参他!”黄体芳的声音远远的传来,虽然不甚大,但张佩纶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他当然知道,黄体芳打算参谁了。

    “听闻皇太后允准外国公使参加庆典呢。”宝廷说道,“太后御前,也要有不跪之臣了。”

    “那我今儿个便上折子!绝不能让夷人玷辱我华夏盛典!”黄体芳说道。

    张佩纶听了黄体芳的愤愤之言,颇有些不以为然,他有心想要劝说一番。但碍于好友情面,思忖再三,还是决定算了。

    进入十月份,北京的天气已然很冷。张佩纶现在,只想快快的回家,远离这个让他感到不开心的地方。

    厚厚的衣服,在冬天的讯号里漠然的臃肿。张佩纶坐在车厢里。随手掏出一本书消磨时间,几个太监看到他的动作,窃窃偷笑不已。

    远处升起了淡淡的雾气。黑色而朦胧的山峦,寂静的矗立在铁轨的两侧,以一种睥睨众生的傲然俯览这匆匆穿过的小小长虫。北京郊外的天空依旧灰沉沉的,敞开的玻璃窗,静静的享受着冷风的凄凉,唯有舞动的蓝色窗帘,此时此刻却鲜活了起来,呐喊着歌唱着。

    头一次坐火车上,感觉总是怪怪的,压抑而沉闷。大家都不怎么说话,全都坐在那里望着外边的光景,连宝廷和黄体芳也没了动静。没有人愿意在这一方小小的空间里纵论人生,也没人喜欢在那个硌的屁股有些疼的座位上从一而终,轧轧的车轨传来阵阵咔嗒怪响,张佩纶用略带迷蒙的眼睛,紧紧盯着窗外驶过的景色。

    渐渐的,从陌生到熟悉,他本来有些压抑的心变得平静下来,继而开始澎湃激涌个不停。

    张佩纶喜欢登山远眺,但却有些讨厌连绵的峦峰,流荡个不停。他比较喜欢山峦后的平原,一望无际的天地,似乎冥冥中包容着宇宙的造化。有人说平原太过凄凉,他却认为这粗犷的美丽孕育着顽强生命的奇迹。成长的种子在这里发芽,无边的世界昂然了心胸的阔野。他喜欢白杨树的顽强,枝枝挺拔而健壮,也喜欢那枝桠处的鸟巢,黑黑的一大团放在那里,迎着风雨,肆意而张狂。

    冬天北方的天空,空气有点透心凉的感觉。张佩纶对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感到无比的新奇。

    一名小太监将一杯茶放到了他面前的桌上,张佩纶看着这个精巧的绘有“五福捧寿”图案的茶碗,碗盖在发出轻微的震动,但里面的茶水却没有撒出来。

    张佩纶放下了手中的书,捧起茶碗来,打开碗盖,拨动着水面的茶叶,轻轻的喝了一口。

    张佩纶一边喝着茶,一边打量着火车内的陈设,感觉这里的一切,都与飞驰中的火车合不起来。

    这时一位小太监送来了一小碟精美的点心,放在桌上,张佩纶便和他攀谈起来。

    “这位小哥,能否过来叙话?”张佩纶对小太监说道。

    小太监大约十二三岁的样子,他上完点心之后,本来转身欲走,听到张佩纶的问话,便停下了脚步。

    “不知大人有何吩咐?”小太监老老实实地站在他的身边,四下里看了一眼,对一切很戒备的样子,像一只小兔子。

    张佩纶看到他警觉的样子。不由得有些好笑。

    也难怪小太监如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