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七章 记者  (第2/2页)
城市中心的指挥部里,鲁道夫看不到战场,他只能期望41团能多撑几天。    41团跟鲁道夫颇有渊源。去年,自己是团长,41团长。现在,自己是师长,只剩下了一个团,还是41团。    鲁道夫想去前线看看,那里才是焦点。鲁道夫将职责委托给了约尔迪旅长,然后就带着警卫连出发了。为了保证安全,他们还派出了四辆装甲车。    出乎意料的是,这座孤城里还有战地记者。副官告诉他,有位女记者想去前线,鲁道夫想了想,有些好奇,就嘱咐副官将她带过来了。    战地记者这个职业由来已久,在克里米亚战争和南北战争时期,他们从战场带回的一线报道,使这些以身犯险的记者变成了战争中的明星人物。    实地报道引人注目,这些记者能够左右舆论。战争爆发后,每支军队里都有战地记者,他们虽然直面死亡,但在高额薪水的激励下,记者们踊跃参与。    鲁道夫的部队也不例外,军部为他配属了几名战地记者。在鲁道夫攻克俄军防线,接连取得胜利后,他们的报道在欧洲乃至世界传播。    后来,他们深陷重围,这些记者也没办法传回报道。只能以他们的角度,继续记录这场战争。    显然,这位找上门来的记者不是体制内的人员。副官带来了这个记者,因为急着赶路,鲁道夫就在街道上与她见面了。    “您好,将军。”女记者说着一口流利的德语。    “抱歉在这种场合与你见面,路德维希·鲁道夫。”鲁道夫倚靠在车门上,丝毫没有感到抱歉。    “弗洛伦斯。我想请您同意我的请求。”    “你是当地报纸的记者。”    “不是,我是维也纳日报的记者。”    “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你是间谍。”鲁道夫抬起头,十分无理地盯着这个名叫弗洛伦斯的女记者。    “我是专门留在伦贝格的。去年我到加利西亚报道,可是军队不让我上前线。后来军队撤退了。我就留在了这里继续报道。我在军队里的同事可以证明我的身份。”    “我们的记者已经见过了弗洛伦斯女士。”维克托证实了她的话。    鲁道夫其实不该怀疑,能被带来的人,基本已经证实了身份。只是这一场面过于突兀,他不免有些警惕。    鲁道夫刚才一直盯着弗洛伦斯背着的相机,那是一款福伦达立体相机,看上去很新,但两组镜头透露着浓浓的复古感。    这应该是这个年代最好的相机了,精良的镜头可以拍出清晰、细腻的照片。    鲁道夫忽然想起自己还有一款划时代的相机。1913年徕卡研制出了第一款135相机,这种相机袖珍轻巧,性能优异,可惜无人问津。鲁道夫想拍些照片,就委托家里的商贸公司向徕卡订购。去年4月他收到了一台,眼看一年过去了,每天被繁琐的事务困扰,自己也忘记了为生活留下剪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