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0节  (第2/3页)
头看向皇帝,喃喃道:“陛下?可是那些大臣......”    温淑妃能宠冠后宫,当然不只是靠美貌。    她最得贞和帝心的是温柔体贴,善解圣意,那自然也是十分聪明的。    她很清楚现在的局势,朝廷要赈灾,要安内,根本不可能腾出手来再去和北鹘开战......就连她爹都劝她,要深明大义,放弃女儿。    可她不甘心。    贞和帝冷着脸,道:“你不必理会这些,老二既被立为太子,暂时替朕代理朝政,这事他自然要想办法。难道他做太子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己的亲妹妹送去和亲,以求安稳吗?”    不是有建元帝之风吗?    建元帝一生都是铁血手腕,在他之前,北鹘和西越十分强大,常年侵犯大周边境,就是建元帝将北鹘打得元气大伤,数十年都喘不过气来,西越也被他打得支离破碎,内战了十几年,从此西北和北疆的边境才消停了下来。    这些大臣,为了逼他立他立储,连他肖似建元帝之风什么的都说了出来。    他才恢复身份几个月,他们知道什么?    倒是为了个商户女连自己的身份都不记得了,竟想要立一个商户女为正妃!    第64章 议事    赵允煊受了“重伤”躺在床上, 皇帝当朝晕倒时他没入宫侍疾,册封为太子之后也没立即入宫谢恩。    皇帝特意免了他的谢恩, 然后再“体谅”他, 道是他“伤重”不便上朝,但国事一日不可拖延, 也不必等他迁入东宫, 伤好上朝什么的,就特别“恩准”让他在皇子府先直接处理政事。    然后皇帝就命人把这段时间积下的所有奏折,除了极少部分的个人奏本扣下了, 批过的,没批过的, 只要尚未发出去, 都命内阁, 六部,五寺以及都察院, 通政司等各门各部都直接送到了二皇子府......    皇帝约莫以为赵允煊虽在兵部当个差, 却没有跟着他, 观摩过他处理政事......一般除非朝代更替不正常, 皇子被立为太子之后,都要跟着皇帝先处理一段时间的政事,先小后大,先琐碎后朝堂要事,从中慢慢熟悉朝政,积累经验。    这些步骤皇帝都给赵允煊直接省了。    还为了为难他, 特意让各部门把一些各部本来他们自己该处理的琐碎之事也都呈上了给赵允煊。    如此赵允煊原本只用来议事的空荡荡的外书房长桌上一下子堆上了几座小山。    贞和帝心中有气,约莫是想要让赵允煊手忙脚乱,备显无能......以此来证明大臣们都是错的。    可赵允煊瞅了一眼那堆积如山的奏折。    他只觉得皇帝真是又蠢又无能......这手段,还不如他初入兵部,想要为难他的那些同僚们的手段高明。    愚蠢又无知。    他没有去翻那些奏折。    而是直接召了内阁,六部尚书,以及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五寺寺卿,以及都察院御史,通政司通政使议事,命他们直接奏报,把他们手上收到的,待处理的事情,从大到小最简洁明了的奏报。    折子堆积如山,但这么报上一轮,每个人都奏报完了,也不过就是小半个时辰。    因为那么一堆奏折中,有全国各地地方官员的例行汇报,有关心皇帝身体表忠心的请安折,上贡折,还有大量检举揭发岑家同党的检举折......那后面的事琐碎如麻,别说这些各部各司主官不敢一一报上去,就算想报,其实他们自己也未必记得。    赵允煊都听完了才道:“照着你们奏报的顺序,把这些奏折全部重新整理一遍,把非紧急的例行汇报折,非公事的奏安折,谢恩折都另抽出来,贴上标签编号,你们自己或者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