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21节  (第2/3页)
。”    我看着董贵嫔,一时说不出话来。    心中又惊又疑,登时似掀起了滔天巨浪。    “哦?”我的声音平静,“卫氏是谁?我不知晓,一颗白玉珠而已,贵嫔兴许认错了。”    董贵嫔没有反驳,淡淡笑了笑,抿一口茶。    “他们一家去楚国时,我十二岁,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我的二兄董绅。他们将我和长兄留在了雒阳,说是要我二人替他们看守宅院。当年雒阳之乱,比今日更甚,我和兄长提心吊胆受了三年,一个卫伦的故旧忽而登门而来,将我带走。隔日,我便被献到了景皇帝的身边。”董贵嫔说着,目光落在我的脸上,似在盯着我,又似不是,满是追忆,“卫伦拿着我二兄的性命要挟,要我和兄长为他们一家刺探高祖皇帝的动向。我和兄长一直不敢怠慢,直到楚国败亡,我二兄病逝的消息传来,方得以解脱。”    我听着这话,心神渐渐安定了些许。    “贵嫔这般秘闻,想来世间知晓之人寥寥无几。”我说。    “正是。”董贵嫔道,“如今知晓的人,除了老妇和秦王之外,便是你了。”    听到秦王的名字,我心中不由地又突了一下。    “贵嫔待秦王果然如亲生一般。”我说,“莫非秦王不曾发怒?”    “这些事,也是他长大成人之后,我方才告知。”董贵嫔道,“那时楚国早已覆灭,我二人相依为命,这些过往之事,藏着无益。子启非狭隘之人,并不曾因此责怪我和兄长,此事于我甚为宽慰。”    我心中生出些希翼,从她言语之中,她只不过是认识我那生母,以及这玉珠的来历。    而我的身份,她只字未提。    “不瞒贵嫔,这玉珠是我祖父给我的,并不曾告知来历。”我叹口气,道,“不想竟有这般曲折。”    “此事说来,也甚为巧合。”董贵嫔道,“当年卫氏还在雒阳之时,云先生曾经几次到府中做客,老妇见过他。仙风道骨,一望即知学问非凡。不过那时老妇浅薄,未知云先生本事,后来子启查清了你的来路,与老妇说起你是云先生的孙女,老妇方才知晓。”    她提到孙女,这便好办了。    我即刻笑了笑,道:“正是,不想我家与贵嫔竟也是故人。”    董贵嫔却不以为然:“可老妇自从第一次见你之后,便知道你不是。除了那玉珠,还有你这眉目。卫氏当年自幼便是雒阳闻名的美人,她的模样,老妇永远忘不掉。当年见到你的时候,老妇几乎以为见到了她。”    我:“……”    她既然这么说,我自无法反驳。    我说:“据我所知,当年卫氏生下的是个男孩。”    “老妇亦疑惑于此。卫氏有些堂亲表亲,你出于其中也未可知。”董贵嫔道,“不过后来听闻黄遨投在了桓皙帐下,老妇又想起了此事。”    “黄遨?”我继续装傻,“与他何干。”    “黄遨与老妇一样,是卫氏的奴仆。老妇知晓他的脾性,若非十分紧要之人,他断不会去投。于他而言,这世间除了卫氏,无人可称为紧要。”董贵嫔道,“还有明光道的曹贤,老妇虽从前不曾见过他,却知道他的名号。曹贤父子将你待若上宾,只怕与楚国有莫大的干系。”    听得这话,我心中动了动。    她没有单独提到曹麟,可见她仍不知道曹麟和董绅的关系。再想想黄遨的话,可断定当年那调换婴儿之事,确实只有黄遨知晓。    我说:“卫氏既然全家殁在了楚国,过了这么多年,黄遨心意改了也未可知。贵嫔应当也听说了,前番他还曾经纠集流寇造反。至于曹贤,他曾是我祖父密友,我祖父在时,他一向拿我视若亲生。”    董贵嫔淡淡一笑。    “云霓生,”她不接我的话,道,“你可觉得好奇,为何这些事,老妇从未与你提起,却现在才说?”    我亦是此想,道:“为何?”    “我二兄染疫之后,知道时日不久,托人给我和兄长捎了信来。”她说,“那信中只有寥寥数语,他告知老妇和兄长,卫氏当年的救命之恩,我兄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