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54节  (第1/2页)
    “还有这个。”羸政掏出两个小口袋一样的信封,一封是王太弟写的,一封是李信写的。    李季阳:“……这是什么?”    “他俩给你写的信!”羸政十分平静的告诉他:“一人一个,都是分开写的呢!”    李季阳:“……!”    第一封信,李季阳选择看李信的,王太弟的那个虽然是给他的,但是他觉得他不应该刺激羸政了。    没看他脸都黑了么!    李信第一次跟叔叔分开的这么远,以前最远也就是李家庄到咸阳城,再远就是到墨者学院。    这次去颍川郡,算是离开最远的距离了。    头几日还没什么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到底是想小叔叔了。    李季阳如是想,便打开了信。    李信的字写的有点风骨了,颇有一些金戈铁马的意思,很是刚劲有力,开篇就说,他跟王太弟一起上朝了!    李季阳:“……!”    第一天上朝,在那个金子打造的龙椅下头,摆了一个小了一半用金丝楠木的案几,李信全副武装的上殿,站在王太弟身后,给他保驾护航。    第一件事情,是说税粮缴纳完成,给各个地方拨粮草数量。    这件事情太大,没他们俩什么事儿,他们就听之任之,在他们讨论了半晌之后,才一起写了个奏章,给出门在外的国主送去。    王太弟跟李信俩人觉得:纯粹是浪费时间,最后还不得是给国主送去么!    “……小叔,你说他们在谈论什么呢?按照去年的数量参详一下给国主送上去不就得了?”    李季阳:“……!”    第二件事情是说关于酿酒的事情。    总所周知,现在的米酒都是用粮食酿造的,但是介于这个时代粮食的产量很低,哪怕是丰收,也不可能放开了来酿酒。    所以这酿酒是有一定的份额的,不能让人无限制的酿酒,一年只能允许出一些酒曲,让人酿一定数量的酒。    到时候官家用一半,民间留一半。    这个俩人都很感兴趣,李信的意思:既然本国的粮食不允许酿酒,那买点其他诸侯国的粮食,是不是就能酿酒了?    “这孩子,还挺聪明啊!”李季阳笑着道:“这么快就知道了理由!”    其实民间很多人都是这么干的,酒曲可以节省着用,酿造的时间长一点罢了。    只要不用本国的粮食酿酒,也不算是违法,这是典型的钻法律的空子的一种做法,仗着的就是战国时期诸侯国多。    李季阳心说:等嬴政统一了天下,这些人就两个可能,要么他们老老实实过曰子,要么,就偷偷摸摸的酿酒,一旦被发现,按照秦律,可是重罪,砍头的重罪!    粮食是这个时代的基础,没有粮食,就只能饿肚子。    嬴政笑道:“他打小就聪明。”    最后还是留了奏章给国主过目。    第三件事情是刑事,这也立秋过了,深秋除却缴纳税粮,平民们是没事儿了,但是朝廷上还有一件事情要办,那就是秋决了。    古代执行死刑一般是在秋冬季节,这与古人的自然神权观念有关,即顺应天意。    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秋冬是树木凋零的季节,象征肃杀。    人的行为包括政治活动都要顺应天时,否则要受到天神的惩罚。    从西周开始就有了秋冬行刑的做法,除了谋反等大罪可以立即处决外,一般死刑犯都要等到秋天霜降后冬至以前才能执行。    到汉朝就成了明文规定。    虽然现在没汉朝什么事儿,但是依然按照习俗,在这个时候举行秋决。    秦国其实很少杀人,官员们最喜欢的事情是让犯人去修长城,或者做苦工、劳役。    比起一刀砍了,让人死得痛快,他们更希望有人去服役。    苦工、劳役,徭役,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啊!    “秋决啊……。”李季阳想了想:“我好像很少听说秋决。”    “那是平曰里都避着你……。”嬴政怕李季阳听着不舒服,所以很少在他面前显露自己的杀伐。    李季阳白了他一眼:“你避着我,就当没事了?”    “呵呵……你看信吧!”羸政指了指那一摞信纸。    李季阳低头继续。    这件事情,大家依照习惯,依然询问王太弟,以为王太弟会像前两个那样,会交给王兄来决定。    结果王太弟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