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72节  (第2/2页)
将灵柩暂厝于寺庙之中。    清兵入关之初,从普通旗人,到满洲权贵,全都流行的是火葬。    不过,随着承平日久,旗人汉化日深,土葬渐渐成了京里旗人的主流。    外地旗人死后,有钱的人家,就送灵柩回京。    没钱的人家,就把尸骨烧成灰,装入骨灰坛内,由官府每年一次的代为送抵京城旧宅,入土为安。    小赫舍里氏的事儿,说大不大,说小其实也不小了。    她毕竟是现任的一品吉林将军夫人,有资格单独递牌子,请见皇太后。    康熙恨极了赫舍里家,他可以装傻,但是,老佟家却不能把老皇帝当成了真傻。    佟国维虽然下了台,手无实权了,但他依旧是老佟家的家主,活着的老祖宗,皇帝唯一健在的亲舅舅。    说白了,由佟国维出面料理了玉柱的嫡母,不仅名正言顺,而且也帮了玉柱的大忙。    当然了,玉柱的心里也很清楚,佟国维从根上解决了他所面临的孝道风险,交易的代价也肯定小不了!    然而,玉柱等了许久,始终没见佟国维提要求。    就在玉柱多少有些纳闷的时候,佟国维忽然说:“你不必多虑。老夫爱护的是整个佟家,而不是某个不孝子孙。你的伯父、叔父和堂兄弟们,能帮则帮之。实在是烂泥糊不上墙的,也不必理会。”    “不过,老夫去日无多,就让小铁锤和小轩玉他们两个,多来陪陪我这个糟老头子吧。”佟国维显然是希望,玉柱的嫡子们亲近他这个曾祖父。    嫡母之丧,重逾泰山。玉柱的一大家子,都必须回来哭丧守孝。    所以,曹春领着小铁锤,秀云领着小轩玉,都搬回了老佟家。    至于玉柱的妾室和通房们,唉,没办法,她们不能算人,连哭丧守孝的资格,都木有啊。    到了发丧之一日,从同福胡同,一直到东直门外,送丧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遍地皆是白茫茫的盛景。    沿途之上,凡是和老佟家有旧的人家,都在宅边的道旁,特意设了祭棚。    发丧的路上,最累的人,要数八十九了。    玉柱毕竟已经成年,哪怕是每座祭棚的跟前,都要磕头还礼,他也勉强吃得消。    可怜的八十九,才几岁而已,他哪怕体力再不济,在这个节骨眼上,也必须跟着玉柱,逐个的跪拜了过去。    否则,八十九必会被人戳着脊梁骨,接受不孝逆子的骂名。    小赫舍里氏还活着时候,玉柱从未在她的跟前尽过孝。    不成想,她死之后,玉柱在沿途之上的磕头次数,几辈子都数不清楚了。    所谓孝子贤孙,便是如此。    下葬的时候,有人在人群里大声喊了嗓子,“太欺负人了,竟然不是佟家的祖坟落葬?”    玉柱已经听见了,却只当没有听见似。    只是,那人喊了一大嗓子之后,就被佟家的健仆们,扭了双臂,堵了嘴,拿下了。    玉柱是干什么吃的?他早就料定,有人必会闹事。    只不过,不许小赫舍里氏落葬佟家祖坟,乃是佟国维拍板的决策,玉柱压根就没有发言权。    若真的是玉柱主持其事,肯定会允许嫡母落葬于祖坟之中。    人都死了,也就无害了,何必招惹后患呢?    唉,没办法,佟国维想告诉老皇帝,彻底和废太子的娘家决裂矣!    出殡之后,玉柱在老佟家,守足了三个月,又拖了半个月,才递上了请安折。    原本,玉柱并不打算,这么快就出门办差。    只是,玉柱闭门不出的这三个多月里,朝局出现了惊人的大变化。    首先是,在老十四的极力劝说下,老九不仅被召回了京城,还获得了协助老十四管理兵部的差事。    其次,老三听说西边越来越不太平,蠢蠢欲动的想抓兵权了。    再次,老四督修的那一段黄河大堤,居然又被洪水冲垮了,这让老四很被动了。    魏珠再次登了门。    玉柱正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左腿上坐着小铁锤,右腿上则是小轩玉。父子三人,其乐融融。    曹春和秀玉两个,则待在屋里,一边磕瓜子儿,一边漫无边际的闲聊。    玉柱想学小站旧事,曹春和秀云,皆不知也!    等玉柱袭封老佟家祖传的一等承恩公时,以他的盛宠,小铁锤多半要封伯爵。    玉柱原本的二等伯爵,因军功所封,属于世袭罔替的概念。而他的二等勇毅侯,则必须逐代降袭,直到二等伯为止。    一等承恩公,迟早是小轩玉的。    小铁锤和小轩玉,各有其爵。曹春和秀云,并无任何利益上的瓜葛,未来也不可能起冲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